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之后,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的设置将更加科学完善,部分专业课程特色教材初步形成,探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本专业的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使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具有行业技术应用的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使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在同类型高校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建设规划具体如下:
1.培养方案创特色
1.1完善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相符,并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2 建设周期内按大专业多方向的建设思路,在现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个方向的基础上培育建成第三个方向---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
1.3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25%。
2.师资队伍建内涵
以提高学术队伍的业务素质为核心,改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适应专业发展、满足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需要的学术队伍,并进一步加大师资培养经费的投入,使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取得进步。通过培养和引进博士学位及高级职称教师,达到70%以上。
每年选派1-2名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培训、进修或访问学;
增强教师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每年派出1-2名研究生教师到工厂调研、学习,了解新技术在工厂的应用,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3.课程建设上档次
课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争取3门以上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校级重点课程建设,申报省级精品课程1-2门,自编并出版教材3-4册,开展双语教学课程2-3门。
4.教学手段上水平
专业主干课程实现多媒体教学,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逐步实现网络学习、作业、评价的课程5-6门,实现每门课程都有较好的创新性设计实验并开始执行,确实保证提高学的原创性研究和启发式思维能力。
5.实践教学练能力
制定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大纲。建成1-2个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争取按规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按规划在建设周期内建成学生创新中心、供配电网自动化实验室、工业运动控制实验室。
6.科研成果促教学
发表教研和科研E级以上论文30篇,争取申报省厅级科研项目3-5个,省级以上项目1-3个。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